近兩年,台灣供電狀況如走鋼索。2021-2022年,歷經3次超過百萬戶全國性大停電,引發不少民怨;俄烏戰爭造成國際能源價格大漲,台灣97.7%能源依賴進口化石燃料但電價卻未反映成本,去年台電虧損2,675億元,達歷史新高。
更讓企業擔憂的是,核二2號裝置容量99萬瓩,3月14日已除役,核三2部機組裝置容量190.2萬瓩,也將在2025年5月17日除役,未來兩年核電歸零,一口氣將少掉9%發電量。
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疾呼:「非碳比非核重要」,「缺電焦慮」籠罩國內企業。事實上,台灣電子資通訊產業是主產業,卻也是高碳排產業,據統計相關產業35%碳排發生在產線電力使用上。
日益能源執行長畢婉蘋表示,歐盟CBAM 本月開始試行,明年1月底就必須申報今年第4季碳排,全台約3,500家業者受影響。她建議,短期可以利用符合ISO的能源管理系統,建立智慧化能源監控方式,讓能源使用效益最大化;長期則可利用再生能源,降低最大部分的碳排。
2016年前,太陽光電僅占台灣總發電量0.4%,過去幾年雖連續以4-5成的成長率起飛,去年已達3.7%,6年成長到9倍,儘管如此相較於德國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今年上半年已有52%;美國也有24.8%,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,統計到去年僅有8.3%。
畢婉蘋說,觀察還有多少屋頂未建置光電系統,便可判定未來仍有很大成長空間。只要法令與政策優化健全,太陽光電成長可期;太陽能科技進步帶動光電轉換率提高,發電量也會再提升。
離岸風電風機發電量是陸域十倍,近年正式起步,台灣海峡是世界最佳風場,但疫情卻步使建置計畫拖慢2-3年以上,最近裝置容量只達1.8GW,未達2021年的2.6GW目標,卻仍領先亞洲民主國家。疫後可望高速成長,發電量有機會超過太陽光電;四期離岸風場開發完成,發電量將超過台中火力發電廠。
台灣再生能源發電規模不大,但基礎逐漸穩固,即將開花結果,不要再有假新聞打擊、限縮旺盛的發展生機。再生能源不穩定性,源自太陽光電、風電的波動特性,但發電端分散,光電、風電在不同季節可以互補,生質能、水力發電可做光電與風電的備援;只要備援系統完整,再生能源不穩定性的危機,不但可以化危為安且可能變成大轉機,從而蘊釀產生更大的商機。
儲能與智慧電網也隨著再生能源發展,商機逐漸擴大,誕生新產業,並進口能源所能創造。畢婉蘋說,儲能對再生能源發電的即時與短期穩定性具有莫大幫助。鋰電池價格年年下降,轉換效率節節上升,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大幅降低,台電與許多大企業都建置儲能系統,足以應付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。